唐中林: 破译猪“芯片” 助国人实现“猪肉自由”

佛山在线  2023-08-14 10:42:14

吃猪肉也会被“卡脖子”?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科技创新领军人才,中国农业科学院“猪基因组设计育种”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、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,佛山鲲鹏现代农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唐中林表示,这不是一句玩笑,而是我国面临的实际问题。


(资料图)

我国每年出栏近7亿头生猪、消费约5500万吨猪肉,猪肉在我国居民肉类食品消费结构中以60%以上的占比位居榜首,中国的猪肉消耗量占全球的一半。但很少人知道,我国市场上90%以上的猪肉来自于进口瘦肉型猪种,即优质核心种源依赖进口,存在“卡脖子”风险。2021年7月9日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《种业振兴行动方案》,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。猪“芯片”,事关“中国饭碗”!

佛山鲲鹏现代农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唐中林在工作。

“养猪”科学家的鲲鹏之志

唐中林本科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畜牧专业,学校和专业不是他主动选择,而是被动调剂。毕业后,他进入广西畜牧研究所养猪研究室。在这里,他才真正了解这个行业的重要性。“外国不会把最好的种猪给你,我们还是要自力更生。然而猪育种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,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。”唐中林一路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,到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,并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担任“猪基因组设计育种创新团队”首席科学家,长期专注于猪的遗传育种研究。

我国本土的地方猪种有83个,猪种遗传资源非常丰富,但养猪场里饲养的九成以上都是国外进口的瘦肉型猪种。唐中林介绍,中国本土地方品种的缺点是——生长慢、养殖周期长。欧美国家的瘦肉型猪,从出生到出栏,达到200斤以上只需要半年时间,而我国的地方品种饲养一年多也只能长到几十公斤。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距,是因为我国地方猪种的饲料转化率太低,吃四五公斤饲料才能长一公斤,而同等条件下瘦肉型猪则只需要2-3公斤的饲料。除了吃得多、长得慢以外,我国地方猪种的另一个缺点是瘦肉率低、脂肪过高,瘦肉率往往不到40%,而瘦肉型猪种却高达60%以上,但瘦肉型猪的猪肉口感不好,没有“小时候”的味道了。

唐中林说,中国地方猪种也有优势,比如肌内脂肪含量高、肉品质优良且易于饲养。“我想让大家能吃到有小时候那种味道,又能具有市场效益的猪肉。”从1994年上大学误打误撞就读畜牧专业,到毕业无怨无悔甘做“养猪倌”,唐中林从事猪育种工作20多年。

“BT+IT”技术相结合打造生猪种业的“中国芯”

目前生猪产业存在缺乏自主的优良品种和育种效率低等问题。“我们要用一些更先进的育种技术,比如说分子设计育种,去培育我们的华系猪品种,才能追赶国外的水平。”为此,唐中林潜心育种研究工作20多年。利用国内的地方猪种基因优势,结合国外的优势品种,他和团队正在培育“鲲鹏I号”优质猪新品种。

目前,以“BT+IT”技术相结合,集成基因组分子设计育种方法,通过高通量基因分型、智能表型测定和人工智能等技术,“鲲鹏I号”已经进行多个世代选育,并展现出生长快、饲料利用效率高,且肉品质好的优点。“以前出去的时候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养猪的,但现在,我很自豪称自己为‘养猪倌’,并有信心在未来五年,‘鲲鹏I号’能够真正培育出来。”

扎根佛山为佛山农业产业发展精准发力

2021年7月,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(深圳)农业基因组研究所,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佛山市人民政府、南海区人民政府启动战略合作,共建成立佛山鲲鹏现代农业研究院,唐中林从深圳来到佛山。

“研究院的成立,就是要解决科研和产业两张皮的问题。”唐中林表示,佛山农业基础好,花卉、水产产业领先全国。中国农业科学院有很好的科研资源,佛山有产业优势,两者将实现双向奔赴。目前,研究院主要面向生猪、花卉、鱼、中草药和高附加值农产品等五大领域开展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。

研究院成立后,唐中林带领研究院科研人员,对全市5区27镇街193家农业企业进行“地毯式”调研,摸清每个街镇的农业产业现状,深入了解农业企业实际需求,目的是让研究院对产业的服务方向更加精准,从而更好地为地方产业发展发力。经过两年的发展,研究院组建了一支数十人的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队伍,科研成果持续涌现,助力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。

谈及佛山的人才政策,唐中林最深感受就是接地气,“人才评价‘破四唯’,不是看论文,而是一定要科研成果与产业紧密结合起来”。在政策引领下,他坚信佛山鲲鹏现代农业研究院一定可以为种业创造更多“种子”。

文 |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崔嘉祺

图 | 受访者供图

编辑 | 梁健婷